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专题专栏 > “6.25”全国土地日专题
国土资源报:“双提升”精彩进行时
发布时间:2015-06-25 00:00  来源:涟水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字号:[ ]

    “全省单位GDP建设用地,由2010年每亿元780.8亩下降到2014年的560亩,下降率28%;建设用地地均GDP产出水平,由2010年每亩12.8万元增加到2014年的18万元,增长率40%。供地率由2013年的55.3%提高到2014年的70.8%,提升了15.5%。”

  全国土地日前夕,江苏省国土资源厅亮出节约集约用地成绩单。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全面推进节约集约用地的意见》、启动节约集约用地“双提升”行动一年多来,给出的答卷令人惊喜:“空间优化”、“五量调节”、“综合整治”三大战略落地生根,“土地杠杆”施效产业用地差别化供应机制,市场配置资源手段更趋强劲……以节约集约利用资源助推经济转型升级的能效,已不容小觑。

  “螺蛳壳里做道场”——

  产业转型升级,促使企业走出“挣了钱买土地、造厂房、摊大饼式加工制造”的老路,迈出向科技创新要土地、向智能管理要土地的现代集约化用地新路

  “打造都市楼宇工业,向‘高度’掘金,突破土地制约。”作为全国面积最小的省级开发区,无锡市蠡园经济园区当仁不让成为领跑全省转型升级的旗舰号。

  “税收亿元楼”——联创大厦内,没有车间、厂房、流水线,记者看到的是环境舒适、功能齐全的“总部经济”集散地。园区副主任邱宏杰介绍说,依托都市发达的信息流、物流、资金流、人才流、技术流等资源,园区接纳不同种类的‘经济细胞’,产业以产品设计、技术开发、加工制造、技术服务等为主,这便是无锡打造的都市楼宇工业业态。

  近年来,无锡用地整体呈现“增量递减、效益递增”新格局,2014年供地项目中存量资源使用达61.8%,单位建设用地GDP产出水平达5.55亿元/平方公里,双双领跑全省。市国土资源局纪委书记李安国坦言,扛起全国节约集约用地先行军大旗,不是因为人聪明,是“无地可用”的窘境倒逼他们“螺蛳壳里做道场”。

  2014年营业总收入超500亿元,实现利税超55亿元,位于江阴市新桥镇占地1000亩、建筑面积近200万平方米的海澜集团,不断刷新着“亩产”纪录。

  海澜集团副总裁江南介绍说,集团自1988年成立,节地模式经历了“三级跳”:

  第一跳:向天空要地。

  2000年,集团建成12层、建筑面积7.5万平方米的高科技服装生产大楼,规模创江阴之最。近年来,在总部有限的土地资源上,拆除原有低层建筑,从12层加高至21层,建起可容纳1000户外来人才家庭居住的人才公寓楼,原有单层厂房均进行了加层处理,增加可使用建筑面积近20万平方米,节约土地近300亩。

  第二跳:向科技要地。

  2013年11月,投资5亿元的海澜之家智能仓储系统投入使用。总建筑面积约30万平方米,占地10万平方米, 50米高,容积率达3.0,可满足设计库存总量为146.4万箱,存储能力为8000万件货品,具备5000家门店的仓储容量。

  第三跳:向供应链管理要地。

  只有一幢研发大楼和一座物流园,没有一套制衣设备和一名制衣工人,不占用一分土地建造厂房生产成衣,在经济形势下滑的2014年,海澜集团却逆势上扬实现营业收入超123亿元的骄人业绩,奥秘就在于海澜之家摒弃了传统服装制造加工业路径,牢控产品规划设计与市场营销两大高附加值环节,整合近300家供应商,把生产环节外包出去,实现产业链各环节各司其职、各获其利、共同发展。

  “双提升,让寸土寸金的江阴生长出无限空间。”江阴市国土资源局局长蒋和兴认为,如果按照“新增用地—建造厂房—增加员工—扩大生产”的传统经营模式,海澜要创出同等业绩,用尽整个新桥镇的土地也不够,而通过转型升级、生产外包,让品牌制造环节走出了江阴,集团集中力量在物流、品牌、设计、管理等环节做强做精,这是苏南产业转型升级的方向。

  “塌陷地里生金银”——

  土地综合整治实现了“荒地变良田、农民转市民、资产生效益、生态更文明”,推动城乡生产要素优化组合,为新型城镇化开辟了新路径

  存量建设用地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是节地挖潜的重要方向。“双提升”行动瞄准“耕地面积不减少、质量有提高,建设用地总量不增加、结构更优化”总体目标,将施策重点投向因地制宜实施综合整治。

  苏北沛县杨屯镇因煤而兴,也因煤炭塌陷而困。全镇37平方公里压煤区,如今已形成近2万亩不同程度塌陷。塌陷形成积水,损毁耕地,也给民生带来巨大威胁。

  “塌陷地也是宝贵资源。”沛县国土资源局副局长韩方义介绍说,在整个沛北地区,因采煤形成的塌陷地已达8万亩,预计全县矿井全部关闭时,将达24万亩。对采煤塌陷地治理,沛县的做法是:塌陷深度在1.5米以内的,通过技术方法引水、抬地,恢复成耕地;塌陷深度超过1.5米的,进行生态环境修复治理,开展水产养殖,打造生态景观。张双楼煤矿9000余亩塌陷地,经过修复治理,变身安国湿地公园,成为当地一张亮丽的景观名片。

  搬迁的村民哪里去?在新建的杨屯镇集中安置小区,记者看到,咖啡色簇新的高楼,楼宇间宽敞开阔,家家户户带车库,绿化带点缀其间,质量不次于城里“高大上”的楼盘。走进65岁村民杨维超的家,三室两厅100平方米,户型正南正北,结构合理,舒适安逸,老两口的幸福生活看得见、摸得着。

  矿地统筹、综合治理,让杨屯镇的明天更美好。如何做好这篇统筹大文章?镇党委书记辛传坤胸有成竹:

  地从哪里出?压煤村庄单独选址1500亩,工矿废弃地复垦和增减挂钩指标700亩,这就解决了新村建设用地问题;钱从哪里来?杨屯镇实行三个1/3,一是矿方拿出1/3,二是复垦耕地获得用地指标拿出1/3,老百姓自投1/3;人往哪里去?镇政府实施三个“1万工程”,一是通过招商引资,创造1万个就业岗位;二是通过发展服务业,打造临园物流、临湖旅游、临镇商贸三大板块,创造1万个就业岗位;三是通过设施农业、观光农业及新型农村经营主体培育,创造1万个就业岗位。

  沛县局局长李晓建告诉记者,沛北一体化发展战略蓝图初就,未来将把沛北作为一个共同发展区域统筹谋划,推动规划建设、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就业社保、生态文明等一体化发展,为全市新型城镇化开辟新路径。

  “双提升”行动启动以来,江苏省积极推进建设用地存量挖潜和整治再开发战略,2014年盘活利用存量用地25.44万亩。

  “‘马上就办’亮效能”——

  政府瘦身提效,厘清职责边界,优化行政流程,“四全服务模式”和“阳光出让模式”树立全省清新政务新标杆

  经济转型升级,政府部门的考验首当其冲。“双提升”行动启动一年来,江苏厅围绕践行“马上就办”、优化服务,在推进简政放权方面,亮出三大硬招,展示了改革定力,为产业转型升级营造了良好的执政氛围。

  编制三张清单,确保行政权力在法治轨道上运行。

  通过编制行政审批目录清单、行政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江苏厅下放6项行政审批事项,将37项行政审批事项整合为19项,全面取消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确保“目录之外无审批”;按照“法无授权不可为”的要求,依法对原有的165项行政权力事项进行清理,保留行政权力事项135项,减幅达18%。按照“法定职责必须为”的要求,梳理部门职责,厘清与相关部门的职责边界,填报公共服务事项表和履行部门职责相对应的权力事项表及时上报。

  优化三类流程,确保行政权力行使高效便捷。

  2014年初,江苏厅初步建成国土资源“一张图”工程,打造以“一张图”核心数据库为支撑,集综合事务、行政审批、综合监管于一体的大系统,实现了网上办公、网上审批、网上监管、网上服务、网上公开、网上交易、网上指挥“七个网上”,以及一张网办公、一张图管事、一个平台监管、一个系统指挥、一个市场交易、一个站群服务“六个一”总目标。

  2014年上半年,利用国土资源“一张图”成果,江苏厅对建设用地审批、矿业权审批和地灾资质审批进行流程再造,审批环节平均缩减27%,审批期限平均缩减57%;年底,下发《关于进一步规范建设用地报批工作的通知》,要求自2015年1月1日起,全面启动建设用地电子化远程报批。

  “我们的目标,今年6月底省辖市市区全部建成土地使用权网上交易系统;年底前,全省所有县市开通使用权网上交易。”江苏厅利用处处长王黎明说。

  推广两大模式,充分发挥职能转变的典型示范效应。

  无锡创建的以全流程优化审批、全区域便民服务、全业务网上办理、全节点效能监管为目标体系的国土资源“四全”服务模式,以及扬州创建的遵循“净地出让、摇号主持、现场直播、全程跟踪”十六字方针的“阳光出让”模式,已叫响全省,全面推广。

  江苏厅厅长李侃桢表示,全力打造行政审批“快车道”,建设法治政府,推进公共资源配置社会化、市场化,无锡、扬州等地以实践证明的改革举措,展示了强大生命力,代表了未来国土资源管理改革的大方向。

  经济下行压力下,绝不能走回头路。5月19日,江苏厅下发《关于进一步提升国土资源保障能力积极服务稳增长促转型的意见》,明确提出实施差别化管理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按照“调高、调轻、调优、调强”的要求,进一步完善差别化产业用地供应机制,重点支持“中国制造2025”十年行动项目,支持现代服务业发展,加快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战略实施。

  “双提升”行动,精彩行进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