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耕地保护重要论述精神,全面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要求,进一步促进全区耕地保护工作高质量发展,持续增强粮食安全保障能力,今年以来,淮安区切实落实属地镇街主体责任,强化部门协同管理,实施网格化监管,扎实推进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
一是建立耕地保护工作协调机制。区级层面印发《淮安区土地综合管理工作实施意见》,建立耕地保护工作协调机制,区委常委、区政府常务副区长担任组长,区政府相关分管副区长担任副组长,区资规分局、区农业农村局等有关部门负责人及各镇街主要负责人、分管负责人为成员,负责统筹指导、督促推进全区耕地保护工作。各镇街相应建立耕地保护工作机制,明确党政主要负责人为耕地保护第一责任人。
二是构建“区镇村”三级管护网格。区、镇(街道)、村(居)各级责任人分别负责所辖区域范围内耕地保护工作,形成横向到边、竖向到底的三级耕地管护网络。区级层面由区资规分局、区农业农村局按镇街分片划定责任区域,各镇街按村居分片划定责任区域,各村居按生产小组分片划定责任区域,逐级逐片明确责任人。充分发挥基层村居一线监管作用,坚决将违法占用耕地、耕地流出、耕地未耕等问题扼杀在萌芽。
三是强化耕地保护知识宣传培训。加强耕地保护业务知识的普及,每季度至少开展一次业务培训。“区镇村”三级网格管理人员做到熟知责任范围内耕地保护的大边界, 一般耕地、基本农田和实施农用地的小边界,熟知耕地保护工作“五不得”“六严禁”“八不准”,熟知相关法律法规条款规定。积极开展“耕地保护进村入户”宣传活动,形成浓厚的耕地保护氛围。
四是实施管补结合增进动态平衡。以“长牙齿”的硬措施严守耕地红线,坚持“动土必申报,审批必严格,发现必查处”。持续开展违法占用耕地问题整改,对存量问题制定措施逐宗整改,对新增问题立行立改,力争销号清零。加强耕地种植用途管控,加快“非粮化”问题整改。大力开展耕地占补平衡工作,加强耕地占补平衡和耕地流向日常监管,深入挖掘耕地后备资源,强化耕地占补平衡项目实施,力争新增耕地 3000亩。全区耕地面积做到总量可控、增量有序。(淮安资规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