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互动交流 > 新闻发布会
一季度例行新闻发布会文字实录
发布时间:2025-04-17 09:04  浏览次数:   来源:   [ ]

 

4月16日下午,省自然资源厅召开一季度例行新闻发布会,发布会由厅办公室主任江海粟主持,用途管制处一级调研员陈晓峰、省林业局森林资源管理处副处长李小军介绍我省全面实行用地用林合并审批以来工作情况,开发利用处处长鲍志良介绍2024年度我省国家级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情况,调查监测处处长杜国庆介绍区域特色自然和人文资源调查试点工作情况,国土测绘处处长、二级巡视员张进民介绍实景三维江苏创新应用情况,并就相关问题答记者问。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江苏总站、中国新闻社江苏分社、中国改革报江苏总站、新华日报、江苏新闻广播、中国江苏网、江苏经济报、现代快报、扬子晚报、南京日报等多家主流媒体参加新闻发布会。
 
 
 
新闻发布会现场
 
 
 
 
发布人:
 
张进民  厅国土测绘处处长、二级巡视员
 
江海粟  厅办公室(信访办公室)主任
 
杜国庆  厅调查监测处处长
 
鲍志良  厅开发利用处处长
 
陈晓峰  厅用途管制处一级调研员
 
李小军  省林业局森林资源管理处副处长
 
 
 
以下为文字实录:
江海粟 
厅办公室(信访办公室)主任
 
新闻媒体的朋友们:
大家好!欢迎参加省自然资源厅一季度例行新闻发布会。今天的发布会主要有四个方面内容:一是介绍我省全面实行用地用林合并审批以来工作情况;二是介绍2024年度我省国家级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情况;三是介绍区域特色自然和人文资源调查试点工作情况;四是介绍2024年实景三维江苏创新应用工作情况。出席今天发布会的有:国土测绘处处长、二级巡视员张进民,调查监测处处长杜国庆,开发利用处处长鲍志良,用途管制处一级调研员陈晓峰,省林业局森林资源管理处副处长李小军,他们将向大家介绍有关情况,并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
 
办公室主任 江海粟:首先,请用途管制处一级调研员陈晓峰介绍我省全面实行用地用林合并审批以来工作情况。
 
陈晓峰  
厅用途管制处一级调研员
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促进经济持续回升向好工作部署安排,持续提高重大项目用地用林保障效率,去年12月,省自然资源厅、省林业局在试点基础上,联合印发了《江苏省全面实行用地用林合并审批工作方案(试行)》,从今年1月1日起,我省在全国首家全面推行用地用林合并审批,率先将合并审批事项覆盖到省级及以下批准用地用林的所有建设项目。全面推行合并审批以来,我们不断丰富要素保障“工具箱”,增强用地用林主体“获得感”。一是厅局融合、协同推进。各级自然资源、林业部门强化组织领导,加强协同融合,联合成立工作专班,共同推进审批改革。二是要素统筹、精准配置。坚持“项目跟着规划走、要素跟着项目走、配置跟着效率走”,对“两重”项目和省重大项目、民间投资重点产业项目,“免申即享”配置用地计划,足额保障林地定额,支持跨区域统筹调剂补充耕地、补充林地指标,实现重大项目用地用林要素统筹配置、应保尽保。三是流程精减、效率提升。建立“一张底图”规范管理、“一次查验”现场踏勘、“一并公告”用地用林、“一个窗口”统一受理、“一套材料”统一使用、“一个系统”并联审批、“一个部门”统一下发等“七个一”工作机制,全面整合审批事项、再造审批流程、压缩工作环节,申报材料精简35%、综合审查时间缩短37%,审批服务效能大幅提升。四是一窗进出、限时办结。对用地用林审批事项,实行自然资源部门“一个窗口”统一收件,统一下发补正意见、用地批文和林地许可。同时,探索“云端”数据交互共享、移动办公随到随审,让“数据跑路”代替“企业跑腿”,实现“一窗进出、限时办结”,切实减轻基层和企业负担。
为加快推动政策落地,今年1月初,厅局联合开展全省用地用林合并审批暨建设项目用林审核视频培训。在各级自然资源、林业部门协同推进下,南京市六合区循环经济产业园、常州市江苏理想集团研发生产基地、宿迁市中辰生物等一批省、市重大项目取得用地用林批复,以要素保障新速度,确保重大项目早开工。
今年,自然资源部、国家林草局联合印发通知,在全国范围推广我省用地用林联动审批经验做法。4月1日,全国用地用林用草用海联动审批交流会在宿迁召开,联动审批“江苏经验”成为全国样板。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细化政策、强化统筹、优化服务,深化推进自然资源要素保障护航行动,深入推进用地用林用海联动审批改革,推动联动审批“江苏经验”继续走在前、做示范。一是建立要素配置“一本账”。结合今年土地利用计划安排,统筹配置全省存量用地、增量用地、林地定额和补充耕地指标等各类要素。对重大项目保障实行“一项目一方案”,推进要素配置“一本账、一盘棋”。二是深化要素保障“一次办”。探索依法同步办理农用地转用、林地使用、海域使用、生态保护红线和自然保护地占用等审批审核事项,推进“多审合一”改革,努力实现“高效办成一件事”。三是探索项目准入“一次论证”。探索将同一项目的用地用林用海用矿相关专题论证纳入项目用地综合论证,编制一个报告、开展一次论证,努力实现项目准入“只论一次”,重大项目服务保障效能持续提升。
 
办公室主任 江海粟:下面,请开发利用处处长鲍志良介绍2024年度我省国家级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情况。
 
鲍志良  
厅开发利用处处长
江苏是开发区设立最早、数量最多、发展水平较高的省份之一,我们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完善制度机制,持续深化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取得了显著成效。在自然资源部最新发布的《2024年度国家级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监测统计情况的通报》中,江苏国家级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再创新高,在全国工业主导型开发区排名前10强中,江苏占据9席;前30强中,占据24席。核心指标位居全国前列,生动展现了“向存量要空间、向集约要效益”江苏实践成果。
江苏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成效显著
根据监测统计结果,江苏国家级开发区集约利用主要在以下方面表现突出。在土地开发程度方面,我省国家级开发区土地开发率(指开发区批准范围内已达到供地条件的土地面积与除不可建设土地以外的用地面积之比,反映开发区批准范围土地的开发状况)94.38%,高于全国平均2.5个百分点;土地建成率(指开发区批准范围内已建成城镇建设用地面积与已供应国有建设用地面积之比,反映开发区批准范围已供应国有建设用地的建成状况)94.69%,高于全国平均1.9个百分点;工业用地率(指开发区批准范围内已建成城镇建设用地中的工矿仓储用地面积与已建成城镇建设用地面积之比,反映开发区批准范围已建成城镇建设用地中的工矿仓储用地的比重)68.63%,我省工业主导型国家级开发区的工业用地率高于全国平均21个百分点;在土地利用强度方面,开发区综合容积率(指开发区批准范围内已建成城镇建设用地上的总建筑面积与已建成城镇建设用地面积之比,反映开发区批准范围已建成城镇建设用地的综合利用强度)1.19,高于全国1.06的平均水平;建筑密度(指开发区批准范围内已建成城镇建设用地上的建筑基底总面积与已建成城镇建设用地面积之比,反映开发区批准范围已建成城镇建设用地的平面利用状况)50.13%,显著高于全国33.87%的平均水平。在土地利用效益方面,包括投资强度、地均产出等,也远高于国家平均水平。
节约集约利用推动高质量发展
面临资源约束、生态管控和环境容量等多重压力,江苏开发区坚持创新驱动,多措并举推动土地集约利用和产业转型升级。一是加强规划引领,做好要素保障。始终坚持规划先行与政策赋能相结合。近年来,我厅通过强化国土空间规划统筹,以“产业更集聚、配套更完善、链条更优化、配置更精准”为导向,推动开发区空间布局提档升级。二是优化用地政策,支持产业发展。聚焦支持产业发展,形成了一揽子支持政策,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强化自然资源要素保障持续推动全省经济回升向好的通知》,为产业项目落地提供用地支持政策。创新推行“标准地”出让、产业链供地等模式,推广“产业上楼”,支持土地混合利用和用途合理转换,探索产业链用地整体供应,为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提供坚实支撑。三是鼓励盘活存量,提升用地效益。率先在全国启动产业园用地提质增效行动,构建起“调查评价+规划引领+项目管理+政策保障”的全链条工作机制,通过“空间扩容、盘活焕新、集聚发展、功能提升”四大模式,全省开发区实现了从粗放型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变。2024年11月省政府在无锡召开现场推进会,这一实践不仅得到了自然资源部的肯定与推广,去年还被省委改革办评为全省“制造强省”建设改革创新典型案例。
 
办公室主任 江海粟:接下来,请调查监测处处长杜国庆介绍区域特色自然和人文资源调查试点工作情况。
 
杜国庆  
厅调查监测处处长
江苏文化积淀深厚,历史遗存丰富,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以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数量均居全国首位。去年11月,自然资源部部署在全国五个省区试点开展区域特色自然和人文资源调查工作,我省徐州市汉文化产业区、苏州市历史城区和太湖生态岛、扬州古运河三湾段四个区域入选,数量全国最多。我厅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工作重要指示精神,按照自然资源部部署要求,组织并指导徐州、苏州、扬州市局积极探索区域特色自然和人文资源指标体系、调查方法、成果体系、应用场景和传承利用方法。
一是探索集成创新工作模式。在充分收集、整合、利用现有自然资源调查成果、多源遥感影像、实景三维数据、规划资料、文物普查、社会经济数据以及历史文献等数据资料的基础上,辅以野外补充调查、实地走访、问卷调查等,获取区域自然和人文资源信息。依托人工智能大模型算法和数据处理能力,深挖汉文化遗址遗迹、历史文化街区古建筑、太湖生态岛古村落、运河文化等区域资源禀赋和人文特色。
二是量化特色资源底数。制定区域特色自然和人文资源指标体系,对各类特色资源的数量、范围、价值等属性进行量化,构建特色资源基础数据库,调查形成各类特色资源数据193558条。基于实景三维模型,以空间化表达直观展示特色资源分布与底数,区域总面积近117平方公里,绘制了文物分布、花卉景观分布、文化体育设施分布、历史街区风貌特征及演变等51幅专题图。
三是打造区域特色应用场景。坚持应用为本原则,挖掘特色资源的经济价值、生态价值和社会价值,助力徐州城市更新中汉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传承与利用、苏州历史街区历史文化空间资源活化利用、太湖生态岛农旅产业格局优化、运河三湾段世界文化遗产价值提升。
 
办公室主任 江海粟:接下来,请国土测绘处处长、二级巡视员张进民介绍实景三维江苏创新应用情况。
 
张进民 
厅国土测绘处处长、二级巡视员
实景三维中国作为真实、立体、时序化反应人类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时空信息,是数字中国整体框架构建的核心要素和重要内容。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自然资源部正在加快测绘地理信息事业转型升级,全面推进实景三维中国建设。江苏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要推进实景三维江苏建设与时空信息赋能应用。我厅紧密围绕省委省政府和自然资源部工作部署,系统谋划、全面推进,加快建设陆海统一、省市县一体化的实景三维江苏,推动数字政府、数字经济从二维平面展示向三维空间一体化表达转变。
一是地理场景数据分层级全覆盖。建成全省陆域全覆盖的地形地貌三维数字成果,获取近海10米等深线以浅范围内水下地形数据1.4万平方千米。建成全省县级以上城市建成区范围内城市三维模型。今年将实现农村地区的建筑物白模全覆盖,苏锡常地区实现高精度倾斜摄影三维模型全覆盖,初步建成多尺度、全空间的实景三维江苏,为数字江苏建设打造统一时空数据基底。
二是省市县一体化三维服务系统初步构建。在全国率先构建了“1+13+N”省市县一体化实景三维应用服务系统,通过省级数据中心与南京节点的实时互联,以及10个地级市、24个县(区)的本地化部署,建立起覆盖全省的三维数字服务网络,实现省域三维数据的动态管理与服务。
三是实景三维典型应用场景不断丰富。为培育实景三维数据应用生态,打造典型应用场景,省厅在宜兴善卷洞景区开展洞内外实景三维数据采集与融合应用建设示范探索,助力文旅产业数字化转型。在太仓、新吴等县区开展试点,通过部门间数据共建共享,探索智慧安保、城市名片、文化保护、基层治理与服务等示范应用,赋能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南京、常州等市将实景三维应用于“一网统管”平台建设,支撑城市精细化治理。
 
办公室主任 江海粟:下面,请各位记者提问。
 
中新社江苏分社记者:我了解到,从2025年1月1日起,江苏在全国率先全面实行用地用林合并审批改革。请问省林业局在用地用林合并审批方面出台了哪些配套政策?
 
李小军
省林业局森林资源管理处副处长
感谢媒体朋友的关注。省林业局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记“经济大省挑大梁”的光荣使命,聚焦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在推动用地用林合并审批改革过程中,积极配合省自然资源厅做好各项工作。
一是优化服务流程。在2022年至2024年连续三年出台了加强林地要素保障工作的通知,进一步精简报批材料,简化专家论证,推行容缺受理。要求各地林业主管部门在项目选址阶段提前介入、靠前指导。成立用林要素保障工作专班,提前对接项目建设单位,开展“用林要素保障上门服务”活动,把政策送上门、把需求领回来,全力以赴支持各地稳经济保民生项目建设。
二是推动简政放权。在前期临时用林和直接为林业生产服务用林审批权限下放的基础上,今年初,结合用地用林合并审批改革,将不涉及省级以上公益林、不跨设区市的建设项目林地审核权限,全部委托至市级林业主管部门实施,减少了联动审批中错层审批数量,进一步提高了用地用林合并审批质效。
三是强化林地定额供给。将国家下达我省年度林地定额分解下达到各设区市林业主管部门,同时争取到2021年以来结余的林地定额结转至今年使用,确保省级以上重大项目足额保障林地定额,对市县级重大项目优先保障,对其他项目原则上应保尽保。定额不足时,积极争取政策支持,申请国家备用林地定额。
下一步,我局将进一步推动用地用林合并审批改革工作,探索将自然保护地和湿地的联动审批纳入合并审批范畴,对涉及自然保护地的生态影响评价、湿地保护与恢复方案等涉林论证,与生态红线不可避让、规划选址等论证统筹组织,逐步实现“多论合一”,进一步提升涉林要素保障质效。
 
中国江苏网记者:杜处长,刚刚听您提到打造区域特色应用场景,可否简要介绍区域特色自然和人文资源调查试点工作在促进文体旅消费方面做了哪些探索?
 
调查监测处处长 杜国庆:感谢记者同志的提问。文体旅产业是推动经济持续稳定向好的重要动力,我厅在组织开展区域特色自然和人文资源调查试点过程中也一直在积极探索如何讲好水韵江苏特色故事,促进文体旅消费。
一是讲好一首诗—“大风歌”的故事,在徐州市汉文化产业区试点区域,立足丰富的汉文化资源禀赋,全力支撑城市规划修编,探索自然、人文、商业、旅游的深度融合。在以“彭城七里”为轴线,以黄楼、户部山、文庙街区等235处历史遗存为串联的地域文化集中展示区,为规划修编提供汉文化产业区详细、精准的自然与人文资源空间信息,助力徐州城市“微更新”,让汉文化激发出更强大的生机与活力。
二是讲好一座城—“姑苏古城”的故事,在苏州市历史城区试点区域,以文化IP为内核,基于本次试点调查的底图底数,可视化呈现特色资源分布、历史脉络及业态关联性,串联故事场景,融合非遗技艺与现代商业,挖掘特色水上游、名人寻迹等沉浸式体验新路线。对已有三维数字化的历史文化建筑进行结构解析与虚拟重建,进一步扩展VR全景云游的内容覆盖范围,推动非遗活态传承,培育线上文化消费新业态,丰富文旅融合新场景。
三是讲好一棵树—“碧螺春”的故事,在苏州市太湖生态岛试点区域,通过摸清古村落民俗、碧螺春茶等特色资源家底,开发AI智能分析助手,以“识茶-寻茶-制茶-品茶”为主线,设计徒步、骑行旅游路线,丰富游客深度体验方式,进一步促进当地农文旅深度融合。制作标志性场景的VR全景,其中碧螺春茶博物馆全景云游已交付馆方投入运营,极大提升了生态岛文旅吸引力。
四是讲好一条河—“千年运河”的故事,在扬州古运河三湾段试点地区,充分利用三湾得天独厚滨水空间和深厚运河文化底蕴,尝试探索“自然搭台,文化唱戏”,自然、文旅融合促进经济发展新路径。依托林草湿水等自然空间基底,为优化生态空间布局,打造两岸花柳全依水的运河生态风光进一步夯实国土空间底版。联合文旅部门,邀请公众参与,深度挖掘三湾地区人文资源禀赋,开发“三湾数字孪生平台”,为升级消费体验、完善三湾配套服务体系以及“三塔映三湾”主题夜游、“运河夜航”等旅游项目开发提供数据和技术支持,助力扬州市打造大运河文化带文旅消费新标杆。
自然资源部对我省试点工作成果给予充分肯定,我省试点经验被转发全国参考借鉴。近期,自然资源部在我省扬州召开全国试点工作座谈会,明确积极推广江苏等省份试点成功经验,在全国范围内部署扩大试点。
下一步,我们将鼓励工作基础较好的地区,在自愿基础上,结合自身人文和自然资源禀赋,积极申报自然资源部试点,持续优化江苏自然资源调查技术体系。推动生态“含绿量”、资源“含新量”和发展“含金量”共提升,让水韵江苏的“高颜值”、自然禀赋的“高品质”,转变为金山银山的“高价值”,为江苏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江苏经济报记者:刚才鲍处长介绍了省厅在推进开发区集约利用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促进了土地提质增效和产业转型升级。当前,资源开发利用已经全面进入存量时代。江苏将如何更大力度推进产业园用地提质增效,为经济大省挑大梁贡献力量。
 
开发利用处处长 鲍志良:今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收官之年,也是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加快建设制造强省、推进产业园布局优化行动重点任务的关键时期。下一步,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提出的“经济大省挑大梁”重大要求,坚持统筹好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关系、统筹好做优增量和盘活存量的关系,统筹好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关系,持续深化土地使用制度改革,从总量、结构、布局、产业等全方位、全过程推进土地集约利用,全面推进实施产业园用地提质增效行动。
一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关于“开展各类产业园区用地专项治理”部署,集中力量开展新一轮开发区目录修订工作,重点推动解决园区名目繁多、布局散乱、圈多用少、闲置低效等问题,推动各类产业园用地优化整合,精准配置资源,推动零散低效用地向高效集聚发展转型。
二是明确产业园用地提质增效2025年重点任务,实施园区存量用地分类盘活,推进园区新上项目“产业上楼”,加强园区用地提质增效机制建设,以更优质的空间资源、更精准的配置方式、更高效的利用效率,赋能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加快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
三是确立“亩产论英雄”鲜明导向,实施动态评价机制。重点聚焦盘活存量,打造产业净地,推动产业上楼,向资源存量要发展增量。同时,加强政策创新、科技赋能和部门工作协同,推动开发区向“用地集约、产业集聚、效益集显”的现代化目标迈进。
 
新华网记者:关注到近期省厅与省数据局联合发布了2024年实景三维江苏创新应用典型案例,能介绍一下吗?
 
国土测绘处处长、二级巡视员 张进民:谢谢这位记者的提问。为积极培育实景三维江苏应用生态,省厅与省数据局已连续两年联合组织开展实景三维江苏创新应用典型案例征集工作。今年,经各地自然资源主管部门、数据主管部门把关推荐,全省共收到申报案例42个,最终发布16个典型案例。典型案例应用涉及国土空间规划、城市应急管理、市政管线工程、文化旅游、低空经济、港航管理、社会治理等多个领域。其中,实景三维助力南京浦口低空经济产业建设案例通过实景三维模型预先模拟飞行路径,精准识别障碍物,算法规划最优航线,实现“低空送血航线”规划时间效率大幅提升。
下一步,省厅将不断提升实景三维江苏数据资源的覆盖度、精细度、新鲜度和丰富度,积极拓展多元场景应用,释放数据要素价值,为数字江苏建设提供更强数据支撑。
 
办公室主任 江海粟:今天的现场答问环节就先到这里,各位如果还有什么其他想要深入了解的问题或采访需求,可以会后和我们厅办公室有关工作人员联系。感谢各位媒体朋友对我省自然资源工作的关心关注和大力支持!今天的例行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