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互动交流 > 新闻发布会
省自然资源厅举行二季度新闻发布会(文字实录)
发布时间:2024-07-19 09:07  浏览次数:   来源:   [ ]

 

7月19日上午,省自然资源厅召开二季度新闻发布会,发布会由厅办公室主任江海粟主持,用途管制处处长魏成、预警处处长徐海涛、生态修复处副处长张泳江分别介绍了我厅上半年全省重大项目资源要素保障、2024年度浒苔绿潮联防联控、2024年度省级山水示范工程评选及实施以及“耕地保护进万村”主题宣传活动开展等方面工作情况,并就相关问题答记者问。
人民日报社江苏分社、新华社江苏分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江苏总站、中国新闻社、新华日报、江苏卫视、江苏人民广播电台、中国江苏网、现代快报、扬子晚报等省以上主流媒体出席了新闻发布会。
 
 
新闻发布会现场
 
 
发布人:
 
江海粟  厅办公室(信访办公室)主任
 
魏 成  厅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处处长
 
徐海涛  厅海洋预警监测处处长
 
张泳江  厅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处副处长
 
以下为文字实录:
江海粟 
厅办公室(信访办公室)主任
新闻媒体的朋友们:
大家好!欢迎出席省自然资源厅二季度新闻发布会。
今天的发布会主要发布四个方面内容:一是上半年全省重大项目资源要素保障情况;二是2024年度浒苔绿潮联防联控情况;三是2024年度省级山水示范工程评选及实施情况;四是“耕地保护进万村”主题宣传活动开展情况。
出席今天发布会的有:厅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处处长魏成、厅海洋预警处处长徐海涛、厅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处副处长张泳江,他们将向大家介绍有关情况,并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
 
首先,请用途管制处处长魏成介绍上半年全省重大项目资源要素保障情况。
 
魏  成
厅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处处长
今年以来,省自然资源厅持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围绕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扎实开展自然资源要素保障护航行动,大力推进要素配置政策和服务保障机制创新,实现要素保障配置更精准、服务更高效、管理更科学,为推动全省高质量发展继续走在前列作出应有贡献。
截至目前,2024年度11141个省、市、县重大项目,已完成自然资源要素保障10215个,保障率91.68%,使用土地123.99万亩。其中450个省重大项目,已完成保障407个,保障率90.44%,200个省民间投资重点产业项目,已保障183个,保障率91.50%。10491个市、县重大项目,已保障9625个,保障率91.75%。先后完成了海太长江隧道(公路部分)、张靖皋长江大桥、沪武高速公路太仓至常州段改扩建工程等一批基础设施项目和苏州集成电路高端材料一期、南京金陵石化高端日化品及转型升级、徐工矿机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的自然资源要素保障。
 
厅办公室主任 江海粟:下面请海洋预警处处长徐海涛介绍2024年度浒苔绿潮联防联控工作情况。
 
徐海涛
厅海洋预警监测处处长
黄海浒苔绿潮自2007年起暴发,已持续17年,也是江苏主要海洋生态灾害之一。2024年黄海浒苔绿潮最大分布面积为5.4万平方公里,最大覆盖面积为591平方公里,总体特征是暴发时间早,早期规模偏大、位置偏北,中期规模增长缓慢,总体规模低于去年。目前,江苏海域水温已超过27度,不适宜浒苔生长,处于消亡时期。
省自然资源厅作为浒苔绿潮联防联控牵头部门,会同生态环境、农业农村等部门,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认真落实自然资源部和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积极主动谋划,认真履职尽责,扎实推进浒苔绿潮联防联控工作,努力减少浒苔绿潮灾害造成的影响和损失。
一是切实减少浒苔初始生物量。规范养殖用海管理,合理控制紫菜养殖用海规模,2024年辐射沙洲海域养殖筏架共7.8万台(约10万亩),已降至2007年黄海浒苔绿潮首次暴发前。强化养殖设施防藻除藻,实施2.1万台5种防藻新工艺新材料试验试点,配备60套机械化快速除藻设备,常态化开展除藻作业,在浒苔大规模生长前,提前一个月回收养殖设施,养殖设施附着浒苔生物量已较 2019年减少了98.5%(从4872吨减至72吨)。
二是组织开展前置打捞专项行动。强化力量配备,全省共调度265艘渔船参与前置打捞,配备19艘自动化打捞装备,共出船6869艘次,分别较上年增加20%、111%和40%。提高发现能力,充分运用卫星遥感、无人机巡查、执法船巡航等技术手段,精准发现,及时打捞。完善激励手段,分阶段实施不同的打捞船补助政策,提高了打捞量补助标准,渔船打捞效能明显提升,今年共打捞浒苔近11万吨,是去年的2.75倍,单船日均打捞量较上年提升近一倍。开展资源化利用,广泛用于食品、饲料等方面,共利用浒苔1.67万吨,是去年的3.2倍,变废为宝。岸滩清理浒苔近600吨,是去年40%,实现了浒苔少上岸、不成灾的防控目标。
三是推进海洋生态综合整治。组织实施3个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修复滨海湿地面积3700多公顷,岸线修复近40公里。配合生态环境部门开展近岸海域综合治理攻坚,落实年度总氮、总磷削减目标,推进入海排污口分类整治,提升入海河流断面水质质量。最新监测显示,我省近岸海域优良(一、二类)海水面积比例为 88.5%,较年度水质考核目标高23.5个百分点,协同推进近岸生态保护修复和岸滩环境整治取得新成效。
 
厅办公室主任 江海粟:接下来,请生态修复处副处长张泳江介绍2024年度省级山水示范工程评选及实施情况。
 
张泳江
厅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处副处长
山水工程是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实践,是践行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的标志性工程。近年来我厅始终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系统谋划、科学布局,强化统筹协同、上下联动,持续深入开展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以国家山水工程为龙头、省级山水示范工程为骨干、市县自主实践为补充,创新构建江苏特色山水工程体系,全力筑牢美丽江苏生态基底。
2023年8月,我厅会同省生态环境厅、省财政厅聚焦长江大保护、新一轮太湖治理、运河文化带建设、海洋强国等重大战略,围绕河湖湿地、丘陵山地、海洋、城镇生态保护修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重点方向,部署启动2024年度省级山水示范工程申报工作。全省共申报了18个工程,申报工程覆盖了太湖、长江、运河、海岸带等重点流域,囊括了河湖、海洋、城镇等多要素类型,既体现了水韵江苏特色,又落实了系统性、整体性、流域性要求,为打造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省级山水示范工程奠定了扎实基础。
经过竞争性评审、实地踏勘等环节,于近日公布了2024年度省级山水示范工程入选名单,具体包括苏州吴中东太湖、沛县南四湖、靖江长江沿线、海安栟茶运河流域、常州太湖流域滆湖、仪征长江干流、如东黄金海岸、无锡大运河文化带和南京浦口长江江豚保护区(高旺河)共9个工程,具体开展河湖湿地修复、矿山生态修复、城镇生态修复、海岸带修复治理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实施期3年,计划实施生态保护修复面积1.89万公顷,总投资35.16亿元,省财政支持9亿元。其中城镇生态保护修复类型,落实全空间全要素全过程系统治理的创新实践。
 
厅办公室主任 江海粟:下面,请各位记者提问,大家提问前请介绍一下所在的新闻单位。
 
江苏广播电台记者:魏处长,刚才的发布会内容里提到了开展自然资源要素保障护航行动,保障了省、市、县各级重大项目用地用海等需求,想请问一下,贵厅在保障农村产业发展用地,促进乡村振兴方面开展了哪些工作?
 
厅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处处长 魏 成:感谢记者同志的提问。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也是全社会各方面关注的重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作为要素保障服务部门,江苏省自然资源厅高度重视产业振兴用地保障。
一是开展乡村振兴要素保障调研。认真落实党中央、省委关于乡村振兴的重要部署,扎实做好乡村振兴用地保障工作。今年以来,会同省农业农村厅在苏南、苏中、苏北选取部分市县进行现场调研,深入了解各地乡村产业自然资源要素保障的做法,对存在的堵点难点问题进行深入剖析并研究针对性举措,形成调研报告,为自然资源部后期政策制定提供参考和支撑。
二是推动项目自然资源要素保障。为推进农业农村重大项目建设,今年4月,我厅会同省农业农村厅、中国人民银行江苏省分行联合下发了《关于做好2024年全省农业农村重大项目对接服务工作的通知》(苏农计〔2024〕13号)。我厅组织市、县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对农业农村厅提供的1487个省农业农村重大项目(包括拟开工项目和储备项目)用地保障情况进行逐个摸排梳理,深入剖析项目保障存在的堵点难点问题并研究针对性举措,切实保障全省农业农村重大项目用地需求。截至目前,2024年度,实际有用地需求的819个项目保障率已超80%。另外,今年我们在全省自然资源系统建立了乡村振兴用地保障情况季报制度,并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项目保障率纳入省委农办2024年度全省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指标,进一步加大了用地保障的监督和考核力度。
三是做好意见收集制定政策举措。继续推进“一市一策”机制常态化运行,二季度,开展了第二轮问题建议征集,收集到各市、县人民政府反馈的68条堵点难点、70条意见建议,经会商研究后均已函复各设区市及自然资源部门,精准疏通堵点难点。无锡、苏州市政府主要领导充分肯定了这一工作做法。根据地方反映的问题建议,结合前期调研情况,加强政策研究供给,目前已针对性的形成了加强自然资源要素保障服务乡村振兴政策文件初稿。近期,将在充分征求意见和修改完善后予以出台,服务农村产业发展,为全省乡村振兴事业作出积极贡献。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江苏总站记者:徐处长,请介绍一下浒苔绿潮生长暴发相关情况,今年我省前置打捞工作相对去年有什么特点?
 
厅海洋预警监测处处长 徐海涛:谢谢这位记者的提问。浒苔是一种大型海洋藻类,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沿海。浒苔孢子大量存在海底,通过光合作用和吸收海水中的营养盐,在适宜的温度下就能快速生长。绿潮是海水中某些大型绿藻(如浒苔)暴发性增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的一种有害生态现象。绿潮大规模暴发会消耗水体大量氧气,藻体腐烂会产生恶臭,破坏海洋生态系统。
浒苔的生长、暴发受水温(最适宜范围15-25℃)、盐度(最适宜范围24-28‰)、光照(最适宜范围40-160μmol/(m2s))、营养盐(氮、磷)等多重环境要素制约。营养盐是物质基础,光照是必要条件,海水温度是暴发关键因素。每年4月底至5月初在南通、盐城外海和近岸海域出现零星浒苔,之后随着气温逐渐升高,沿海由南向北逐渐出现浒苔绿潮。5月中下旬,山东海域开始出现浒苔绿潮;6月中下旬以后,山东海域浒苔绿潮的分布密于江苏海域;7月下旬以后,浒苔绿潮逐渐消失。
今年我省前置打捞工作相对去年,呈现“一早、五多、一少”的特点。
“一早”是出船时间早。今年我省5月1日开展前置打捞工作,去年是5月11日。
“五多”:一多是单日最多打捞船数多,今年是236艘,去年是194艘。二多是累计打捞船艘次多,今年是6869艘次,去年是4480艘次。三多是打捞量多,今年是10.9万吨,今年是3.9万吨。四多是资源化利用多,今年是1.67万吨,去年是0.49万吨。五多是机械化打捞船多,今年是19艘,去年是9艘。
“一少”是浒苔登滩量少。今年597吨,去年1546吨。
 
新华社江苏分社记者:徐处长,请问浒苔绿潮前置打捞工作具体是如何组织开展的?目前浒苔绿潮暴发的真正原因是什么?防控工作应如何开展?
 
厅海洋预警监测处处长 徐海涛:谢谢这位记者的提问。
组织体系方面。省厅在连云港市设置省现场指挥部,负责全省浒苔绿潮前置打捞行动的组织开展。分为早期打捞、中期打捞、集中打捞三个阶段。早期打捞阶段侧重提前监测预警,及时组织开展靶向“游击战”打捞。中期打捞阶段侧重精细掌握藻情,投入充足力量形成合围阻击的有利态势,提高打捞窗口期的效率。集中打捞阶段侧重苏鲁交界海域的打捞和近岸防浒苔上岸打捞,集中力量开展打捞“攻坚战”,同步开展岸滩清理,实现浒苔“少上岸、不成灾”。
暴发原因:黄海浒苔绿潮是全球气候变化大背景下发生的海洋生态灾害,特定的地理环境、海水富营养化和高强度开发活动既为浒苔生长提供了环境物质基础,也为灾害的暴发提供了有利条件。
防控工作思路:当前做好浒苔绿潮防控工作的关键是要重点抓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第一,继续抓好早期防控。一方面要持续排查新的浒苔生长源,另一方面对已查明的紫菜养殖伴生浒苔问题,要因地制宜建立紫菜养殖行业标准,着力改进养殖方式和设施材质,大幅减少浒苔初始生物量。第二,继续组织开展浒苔绿潮前置打捞工作。尤其是要集中力量,针对重点海域、重点岸段开展打捞工作,以实现浒苔绿潮“少上岸,不成灾”。第三,恢复受损生态系统。要加强陆源污染物排海治理,减少营养盐入海总量,规范各类用海活动,系统开展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工程。
 
新华日报记者:张处长,请问江苏山水工程体系建设有哪些特色创新?下一步我们还有哪些具体举措?
 
厅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处副处长 张泳江:感谢记者的提问。
自2016年三部委启动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以来,我省就落实国家“三区四带”总体布局,立足自然资源禀赋和生态本底,研判主要生态问题,系统谋划、统筹部署多层级山水工程。2019年在全国率先成功部署完成了4个省级山水工程试点,总投资59.6亿元,省财政补助12亿元,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在系统总结省级试点经验的基础上,以“南水北调东线湖网地区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为主题成功申报“十四五”第二批国家山水工程,目前工程总体进度已超70%。2023年,我们牵头谋划制定了省级山水示范工程中长期实施方案,明确至2030年实施2~3批、以3年为实施周期滚动推进,单批次支持不超过10个工程。鼓励支持市县自主布局实施山水工程20余项,主攻小流域、小区域的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形成国家、省、市县分级分层统筹推进的工程体系格局。
我们在空间拓展、区域协同、资金统筹、生态补偿等多领域探索实践,主动创新工作机制、推进模式、政策集成及工程技术,积极打造一批示范典型案例,努力贡献江苏经验。将生态保护修复从农业空间、生态空间进一步拓展至城镇空间,支持无锡大运河文化带示范工程,融合国土空间生态整治政策,实践生态空间补偿路径,创新城镇生态保护修复模式。支持徐州南四湖流域示范工程,积极探索微山湖跨省流域协同治理。支持如东黄金海岸示范工程,率先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探索生态化改良新路径与新技术。以“渠道不乱、各计其功”的原则,统筹利用省市县各级生态保护修复专项资金,同时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投入。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推进山水工程体系建设。加快实施在建的各层级山水工程,积极申报“十五五”国家山水工程,扎实做好后续批次省级山水示范工程储备。我们将持续完善统筹协调机制。抓紧完善覆盖全省域的省市县三级生态保护修复统筹协调机制,全面实现目标协同、部门协同、区域协同和政策协同。我们将强化工程全生命周期监管。依托大数据监管平台,充分运用智慧监测、成效评估等手段,不断加大监管力度,逐步构建覆盖全省的陆域生态系统监测监管体系。我们将持续拓展山水创新实践。启动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创新试验区建设,打造江苏独有的自然资源创新载体,探索小区域、小流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实践模式。
 
江苏卫视记者:省厅于6月25日在扬州举办了全国土地日江苏省主场活动,现场启动了“耕地保护进万村”主题宣传活动,想了解一下该主题宣传活动开展情况以及下一步工作打算,谢谢!
 
厅办公室(信访办公室)主任 江海粟:这个问题由我来回答。为帮助广大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更加直观方便知晓土地知识、地类信息和农村用地政策,搞清楚“土地有多少,地类是什么,位置在哪里”,弄明白“能干什么、不能干什么,应该怎么干”,严守耕地保护红线、助力乡村全面振兴,江苏省自然资源厅决定结合全国土地日,在全省自然资源系统部署开展“耕地保护进万村”主题宣传。
 
本次主题宣传以“五个一”为载体,即——
制作一部宣传短片:联合南通市局策划制作短片《知“耕”知“地”守红线》,以新颖鲜活的动漫形式,直观生动地向社会普及土地知识、地类信息和农村用地政策。
开展一次集中培训:组织机关和基层所业务骨干,对村组干部开展集中培训,针对性解读土地利用现状地类判定、耕地及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划定以及依法管护合理利用政策规定,做到村村到、全覆盖。
编印一本常识问答:组织编印《耕地保护知识100问(2024年版)》,涵盖耕地定义与分类、耕地保护政策、违法违规用地的判定与处置等,同时也对基层比较关切的乡村振兴项目用地政策、设施农用地管理细则、临时用地与土地复垦有关要求、光伏用地相关政策等问题进行解答。
上线一个管理系统:开发江苏永农“智保在线”系统,覆盖省、市、县、乡(镇)四级,全面理清耕地、永久基本农田、高标准农田、“两区划定”的“图、数、库”,在一个底板上实现数据共享、“多田套合”。
开通一个在线查询:根据自然资源部统一部署,待永久基本农田信息公布查询系统上线运行以后,配合做好应用推广工作,推动落实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的有关要求。
活动从6月25日启动,已经接近一个月时间,全省自然资源系统上下联动,深入村组农户、下到田间地头,因地制宜开展了形式多样、易于传播、广接地气的宣教活动,全方位浸润式解读普及了农村土地管理方面的政策、法规、知识。比如,扬中市局结合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图、土地利用现状图等相关专题图件进行讲解,帮助村组干部准确知晓村域范围内永久基本农田及一般耕地的位置、面积和范围等信息。比如,徐州市贾汪区局紧密联系农村生产生活实际,对村组干部关心的设施农用地用地选址、建设规模、审批备案办理流程等进行业务培训。比如,苏州市吴中区局向村组干部和农民群众演示推广江苏永农“智保在线”系统、耕地保护小程序“i苏耕”,手把手教授村组干部在线查询耕地信息、测量耕地面积、拍摄违法占用新增耕地线索等。比如,昆山市局将耕地保护宣讲“升级”为自然课堂品牌,为高新区群星村党委会“自然课堂”授牌,定期开展自然资源知识讲堂,推动耕地保护宣讲常态化展开。截至目前,全省16356个行政村,已进村宣传13589个,覆盖率83%。其中,苏州、连云港等地已率先达到100%。
下一步,我们将紧盯“全覆盖”“高质量”“见实效”这三个关键点,高质效开展好“耕地保护进万村”主题宣传活动,让耕地保护厚植于心、深耕于行。一是紧盯“全覆盖”这个目标,进一步加大推进力度。坚持线上线下一体推进,密集推出短视频、海报、知识问答等多样态宣传产品,实现内容广覆盖。同时,组织好业务骨干走入更多乡村社区,将“节约集约用地、严守耕地保护红线”的理念送入基层。二是紧盯“高质量”这个标准,进一步创新形式载体。结合各村实际,打造更多轻量化、易传播、接地气的活动,以有细节、有情感、有温度、具“网感”的表达方式,将“国之大者”与“民之关切”融会贯通,把案例讲鲜活、政策讲透彻、法规讲到位。三是紧盯“见实效”这个要求,进一步强化效果导向。充分注重宣传活动的系统性和连续性,宣讲普及的针对性和感染力,把活动热度不断推向高潮,坚持将耕地保护宣传常态化,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
 
厅办公室(信访办公室)主任 江海粟:由于时间关系,今天的现场答问环节就先到这里,各位如果还有什么其他想要深入了解的问题或采访需求,可以会后和我们厅办公室有关工作人员联系。感谢各位媒体朋友对我省自然资源工作的大力支持!今天的例行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