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您刚才的介绍,让我们对连云港的地质灾害情况有了大概的了解,那么,还想请问一下,近年来,你们在地质灾害防治方面采取了怎样的措施?做了哪些工作呢?
|
[左处长]:我市是江苏省地质灾害三大易发区之一,地质灾害防治任务艰巨,近年来,我局防治结合,多措并举,全面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一是深入查,全面调查评价地质灾害隐患点情况。按照全面覆盖、突出重点的原则,扎实开展汛期排查、汛中巡查和汛后复查工作。每年3月份,按照“查严、查细、查实”原则,对全市地质灾害隐患进行拉网式排查,实现不留死角、不留盲区,通过调查建立全市隐患点档案,编制地质灾害调查报告,提出针对性的防治建议,同时按照分级管理的原则,对全市地灾点实行动态管理;汛期来临前发函给各区(管委会),对年度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出防治意见和要求;编制年度全市地质灾害防治方案,提交市政府印发实施。
二是科学防,打造群专结合的监测体系。将所有隐患点全部纳入群测群防体系,更新完善以乡镇村组、社区居委会干部和骨干群众为主体的群测群防网络,对新增地质灾害隐患点,及时将避险卡、明白卡发放到位,落实群测群防各级责任人。在现有布设5处自动化监测点和8处高清摄像头视频监控基础上,继续推进地灾自动监测预警,实现全市重要隐患点自动监测全覆盖。
三是规范管,做好地质灾害基础防范工作。根据隐患点调查结果,逐点划定危险区、规范设立明显警示牌、制定应急预案、逐点落实防灾责任单位、责任人、监测人,按时发放两卡,将地灾各项防范措施落到实处。督促各县区局建立并严格执行汛期值班、巡查检查、灾情速报、领导分片包干等各项制度,一旦出现地质灾害险情灾情和极端天气情况,及时启动应急响应,第一时间派员赶赴现场,配合地方政府做好抢险救灾工作。
四是加快治,有序推进地质灾害隐患治理工作。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坚持“搬迁避让为主、工程治理为辅、监测预警为补”的原则,对受威胁居民能搬迁安置的尽快搬迁,确有困难无法搬迁的,按照轻重缓急、先易后难,对直接威胁大、治理难度小的地灾隐患点优先安排治理,从根本上彻底消除隐患。 [2019-5-23 9:35:00] |
|
[主持人]:通过您的介绍,让我们对地质灾害有了初步的认识。那么,我们想再具体了解下,连云港市的地质灾害有哪些类型呢?情况是怎么样的呢?
|
[左处长]:我市地质灾害类型主要有崩塌、滑坡、地面塌陷等突变型和地面沉降缓变型地质灾害,主要分布在市区云台山、锦屏山、北崮山、连岛,以及赣榆、东海、灌云等县(区)露采矿山宕口。根据今年汛前排查结果,我市共有地质灾害隐患点、危险点122处,威胁人口900余人,潜在经济损失约1.7亿元。我市地质灾害主要呈现出三个特征:一是地质灾害灾害规模一般小至中等,类型以滑坡、崩塌为主,其中尤以崩塌为主,突发性强;二是多发生于山地丘陵地区,且受人类工程活动影响较大,特别是在云台山地区,历史上不规范开山采石、工程建设切坡和周围居民在残坡积体上切、填建房,是地质灾害发生的主要人为诱因;三是地质灾害发生季节性特征明显,地质灾害发生数量与降雨量、降雨强度和极端气候有着直接关系,重点防范期为6-9月。 [2019-5-23 9:28:01] |
|
[主持人]:近年来,大家对地质灾害关注度越来越高,但毕竟不是专业人士,对地质灾害的相关知识了解甚少,能不能请您为大家简单普及一下地质灾害的基本知识呢?
|
[左处长]:根据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规定,地质灾害是指包括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其中,崩塌是指较陡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崩落、滚动、堆积在坡脚(或沟谷)的地质现象;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者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雨水浸泡、地震及人工切坡等因素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者软弱带,整体地或者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泥石流是指在山区或者其他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因为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灾害引发的山体滑坡并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地面塌陷是指地表岩、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向下陷落,并在地面形成塌陷坑(洞)的一种地质现象,这四种类型属于突发性地质灾害。地裂缝是指地表岩、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产生开裂,并在地面形成一定长度和宽度的裂缝的一种地质现象;地面沉降是在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影响下,由于地下松散地层固结压缩,导致地壳表面标高降低的一种局部的下降运动(或工程地质现象),这两种类型属于缓变性地质灾害。地质灾害都是在一定的动力诱发(破坏)下发生的。诱发动力有的是天然的,有的是人为的。不规范开山采石,人工切坡修路、建房等工程建设活动都可能会诱发地质灾害。 [2019-5-23 9:25:24] |
|
[主持人]:下一步,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在工作开展方面有什么打算?
|
[左处长]: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决胜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也是全市系统全面履行自然资源和规划管理职责的第一年。下一步,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将紧紧围绕“高质发展、后发先至”主题主线,坚持“讲政治、勇担当、走在前”,以“优空间、护资源、促集约”为工作指引,履行好“两统一”核心职责,在全市自然资源和规划系统实施改革提升工程,以党建为统领,推进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保护与保障有机融合、机制与队伍高度融合,突出抓好改革融合、重大事项、重点工作、创新驱动、品牌创建等五个方面工作,推动自然资源和规划事业高质量发展,为打造“一带一路”强支点,夺取“高质发展、后发先至”新胜利保驾护航。
一是突出抓好改革融合。稳妥推进机构改革,畅通运行机制。理顺党组织隶属关系,形成机关与基层上下紧密联动、系统一体的工作格局。深化党风廉政建设,加强作风建设,促进文化融合,激发队伍活力。
二是突出抓好重大事项。包括推进建设国家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开展第三次国土调查、推动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和国土绿化、推进《连云港市海岛保护条例》立法、加强历史文化和历史建筑保护、推动构建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等重大事项。
三是突出抓好重点工作。注重自然资源保护。全面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等自然资源整体保护、系统修复和综合治理。严守耕地保护红线,强化湿地保护。加强入海河口治理保护、海域海岸线和海岛整治修复,科学推进围填海历史遗留问题处理。加强山体保护,制定年度废弃矿山治理计划,压实地方政府主体责任。注重保障地方发展。围绕全市年度产业、交通、城建、港口等重点项目,主动对接,及时做好重点项目用地、用海等方面服务保障工作。注重资源节约利用。落实节约优先战略,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强化规划和计划管理,建立预警+激励机制。规范土地出让和储备管理,科学制定土地出让计划,编制土地储备入库标准和市区土地储备管理办法。建立健全建设用地“增存挂钩”保障机制,完成1万亩低效用地再开发任务。注重维护民生权益。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和规划政策,积极助推乡村振兴,推进特色小镇、特色田园乡村建设;保障用地空间和用地计划,加快农民群众住房条件改善。加强地质灾害防治,推进信访事项化解,着力提升市区不动产登记质量等。
四是突出抓好创新驱动。实施耕地保护补偿激励机制。深化“不见面”登记(服务)试点工作,继续推动行政审批服务事项下放、全程不见面和网上办理。推进连云港市多规合一业务协同平台建设。开展国有建设用地批后监管试点,构建和完善国有建设用地开发利用多部门联合监管制度。探索建立建设工程项目“多测合一”制度,实行“一次委托、统一测绘、成果共享”。
五是突出抓好品牌创建。推进创建“三型党建”品牌,争取两年内创建省级文明单位,深化不动产登记“云证达”服务品牌建设,推进开展矿地融合资源统筹保障发展先行先试,着力打造海洋、植物、野生动物等自然资源和规划科普基地群。 [2019-5-23 9:20:47] |
|
[主持人]: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组建以来,已经开展哪些工作?
|
[左处长]:我局组建以来,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和省自然资源厅决策部署,找准自然资源和规划工作在大局中的职责定位,以系统化思维、高质量发展要求,积极探索改革、融合、创新、提升着力点,推进改革和工作两促进,推动在保护保障方面实现新的更大作为。
我局组建后第一时间出台了《关于优化自然资源和规划服务保障加快农民群众住房条件改善工作的通知》,切实为改善农民群众住房条件提供有力支撑。组织全面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等自然资源一体化生态保护与修复,推动大规模国土绿化,实施“两山行动”,首次开展海岛绿化,截止到4月底,我市完成绿化造林面积25.6万亩,完成计划的86%。大力推进蓝色海湾整治行动,连云新城岸线整治与湿地修复项目入围2019年度中央财政支持蓝色海湾整治行动项目实施方案竞争性评选,获中央财政3亿元奖补资金,今年已下达1.46亿元。?
同时我局紧抓队伍建设,组建后先后多次召开全市系统警示教育大会、党风廉政建设会议,开展作风建设明察暗访,上好新机构廉政第一课,持续释放全面从严治党强烈信号。 [2019-5-23 9:12:22] |
|
[主持人]:新组建的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具体有哪些职责?
|
[左处长]:根据《连云港市机构改革方案》,新组建的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整合了市国土资源局和市规划局的职责,以及市海洋与渔业局海域管理职责,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组织编制主体功能区规划职责,市水利局的水资源调查和确权登记管理职责,市农业委员会(市林业局)林业管理职责,市环境保护局、市城乡建设局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自然遗产、地质公园等管理职责,以及相关市辖区的相应职责,作为市政府工作部门,对外保留市林业局牌子,加挂市海洋局牌子。设立相关市辖区分局,作为市局的派出机构。 [2019-5-23 9:06:38] |
|
[主持人]:请介绍一下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组建情况?
|
[左处长]:2019年1月20日全市机构改革大会召开后,根据改革方案和划转人员情况,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立即启动组建工作。1月25日,正式挂牌成立。3月31日,市委市政府印发《连云港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我局承担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统一行使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生态保护修复职责。4月28日组织召开全市系统干部大会,完成干部调整。 [2019-5-23 9:02:01] |
|
[主持人]:请介绍一下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组建情况?
|
[左处长]:2019年1月20日全市机构改革大会召开后,根据改革方案和划转人员情况,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立即启动组建工作。1月25日,正式挂牌成立。3月31日,市委市政府印发《连云港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我局承担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统一行使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生态保护修复职责。4月28日组织召开全市系统干部大会,完成干部调整。 [2019-5-23 9:02:01] |
|
[主持人]:新组建的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具体有哪些职责?
|
[左处长]:根据《连云港市机构改革方案》,新组建的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整合了市国土资源局和市规划局的职责,以及市海洋与渔业局海域管理职责,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组织编制主体功能区规划职责,市水利局的水资源调查和确权登记管理职责,市农业委员会(市林业局)林业管理职责,市环境保护局、市城乡建设局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自然遗产、地质公园等管理职责,以及相关市辖区的相应职责,作为市政府工作部门,对外保留市林业局牌子,加挂市海洋局牌子。设立相关市辖区分局,作为市局的派出机构。 [2019-5-23 9:06:38] |
|
[主持人]: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组建以来,已经开展哪些工作?
|
[左处长]:我局组建以来,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和省自然资源厅决策部署,找准自然资源和规划工作在大局中的职责定位,以系统化思维、高质量发展要求,积极探索改革、融合、创新、提升着力点,推进改革和工作两促进,推动在保护保障方面实现新的更大作为。
我局组建后第一时间出台了《关于优化自然资源和规划服务保障加快农民群众住房条件改善工作的通知》,切实为改善农民群众住房条件提供有力支撑。组织全面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等自然资源一体化生态保护与修复,推动大规模国土绿化,实施“两山行动”,首次开展海岛绿化,截止到4月底,我市完成绿化造林面积25.6万亩,完成计划的86%。大力推进蓝色海湾整治行动,连云新城岸线整治与湿地修复项目入围2019年度中央财政支持蓝色海湾整治行动项目实施方案竞争性评选,获中央财政3亿元奖补资金,今年已下达1.46亿元。?
同时我局紧抓队伍建设,组建后先后多次召开全市系统警示教育大会、党风廉政建设会议,开展作风建设明察暗访,上好新机构廉政第一课,持续释放全面从严治党强烈信号。 [2019-5-23 9:12:22] |
|
[主持人]:下一步,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在工作开展方面有什么打算?
|
[左处长]: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决胜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也是全市系统全面履行自然资源和规划管理职责的第一年。下一步,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将紧紧围绕“高质发展、后发先至”主题主线,坚持“讲政治、勇担当、走在前”,以“优空间、护资源、促集约”为工作指引,履行好“两统一”核心职责,在全市自然资源和规划系统实施改革提升工程,以党建为统领,推进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保护与保障有机融合、机制与队伍高度融合,突出抓好改革融合、重大事项、重点工作、创新驱动、品牌创建等五个方面工作,推动自然资源和规划事业高质量发展,为打造“一带一路”强支点,夺取“高质发展、后发先至”新胜利保驾护航。
一是突出抓好改革融合。稳妥推进机构改革,畅通运行机制。理顺党组织隶属关系,形成机关与基层上下紧密联动、系统一体的工作格局。深化党风廉政建设,加强作风建设,促进文化融合,激发队伍活力。
二是突出抓好重大事项。包括推进建设国家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开展第三次国土调查、推动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和国土绿化、推进《连云港市海岛保护条例》立法、加强历史文化和历史建筑保护、推动构建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等重大事项。
三是突出抓好重点工作。注重自然资源保护。全面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等自然资源整体保护、系统修复和综合治理。严守耕地保护红线,强化湿地保护。加强入海河口治理保护、海域海岸线和海岛整治修复,科学推进围填海历史遗留问题处理。加强山体保护,制定年度废弃矿山治理计划,压实地方政府主体责任。注重保障地方发展。围绕全市年度产业、交通、城建、港口等重点项目,主动对接,及时做好重点项目用地、用海等方面服务保障工作。注重资源节约利用。落实节约优先战略,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强化规划和计划管理,建立预警+激励机制。规范土地出让和储备管理,科学制定土地出让计划,编制土地储备入库标准和市区土地储备管理办法。建立健全建设用地“增存挂钩”保障机制,完成1万亩低效用地再开发任务。注重维护民生权益。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和规划政策,积极助推乡村振兴,推进特色小镇、特色田园乡村建设;保障用地空间和用地计划,加快农民群众住房条件改善。加强地质灾害防治,推进信访事项化解,着力提升市区不动产登记质量等。
四是突出抓好创新驱动。实施耕地保护补偿激励机制。深化“不见面”登记(服务)试点工作,继续推动行政审批服务事项下放、全程不见面和网上办理。推进连云港市多规合一业务协同平台建设。开展国有建设用地批后监管试点,构建和完善国有建设用地开发利用多部门联合监管制度。探索建立建设工程项目“多测合一”制度,实行“一次委托、统一测绘、成果共享”。
五是突出抓好品牌创建。推进创建“三型党建”品牌,争取两年内创建省级文明单位,深化不动产登记“云证达”服务品牌建设,推进开展矿地融合资源统筹保障发展先行先试,着力打造海洋、植物、野生动物等自然资源和规划科普基地群。 [2019-5-23 9:20:47] |
|
[主持人]:近年来,大家对地质灾害关注度越来越高,但毕竟不是专业人士,对地质灾害的相关知识了解甚少,能不能请您为大家简单普及一下地质灾害的基本知识呢?
|
[左处长]:根据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规定,地质灾害是指包括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其中,崩塌是指较陡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崩落、滚动、堆积在坡脚(或沟谷)的地质现象;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者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雨水浸泡、地震及人工切坡等因素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者软弱带,整体地或者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泥石流是指在山区或者其他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因为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灾害引发的山体滑坡并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地面塌陷是指地表岩、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向下陷落,并在地面形成塌陷坑(洞)的一种地质现象,这四种类型属于突发性地质灾害。地裂缝是指地表岩、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产生开裂,并在地面形成一定长度和宽度的裂缝的一种地质现象;地面沉降是在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影响下,由于地下松散地层固结压缩,导致地壳表面标高降低的一种局部的下降运动(或工程地质现象),这两种类型属于缓变性地质灾害。地质灾害都是在一定的动力诱发(破坏)下发生的。诱发动力有的是天然的,有的是人为的。不规范开山采石,人工切坡修路、建房等工程建设活动都可能会诱发地质灾害。 [2019-5-23 9:25:24] |
|
[主持人]:通过您的介绍,让我们对地质灾害有了初步的认识。那么,我们想再具体了解下,连云港市的地质灾害有哪些类型呢?情况是怎么样的呢?
|
[左处长]:我市地质灾害类型主要有崩塌、滑坡、地面塌陷等突变型和地面沉降缓变型地质灾害,主要分布在市区云台山、锦屏山、北崮山、连岛,以及赣榆、东海、灌云等县(区)露采矿山宕口。根据今年汛前排查结果,我市共有地质灾害隐患点、危险点122处,威胁人口900余人,潜在经济损失约1.7亿元。我市地质灾害主要呈现出三个特征:一是地质灾害灾害规模一般小至中等,类型以滑坡、崩塌为主,其中尤以崩塌为主,突发性强;二是多发生于山地丘陵地区,且受人类工程活动影响较大,特别是在云台山地区,历史上不规范开山采石、工程建设切坡和周围居民在残坡积体上切、填建房,是地质灾害发生的主要人为诱因;三是地质灾害发生季节性特征明显,地质灾害发生数量与降雨量、降雨强度和极端气候有着直接关系,重点防范期为6-9月。 [2019-5-23 9:28:01] |
|
[主持人]:您刚才的介绍,让我们对连云港的地质灾害情况有了大概的了解,那么,还想请问一下,近年来,你们在地质灾害防治方面采取了怎样的措施?做了哪些工作呢?
|
[左处长]:我市是江苏省地质灾害三大易发区之一,地质灾害防治任务艰巨,近年来,我局防治结合,多措并举,全面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一是深入查,全面调查评价地质灾害隐患点情况。按照全面覆盖、突出重点的原则,扎实开展汛期排查、汛中巡查和汛后复查工作。每年3月份,按照“查严、查细、查实”原则,对全市地质灾害隐患进行拉网式排查,实现不留死角、不留盲区,通过调查建立全市隐患点档案,编制地质灾害调查报告,提出针对性的防治建议,同时按照分级管理的原则,对全市地灾点实行动态管理;汛期来临前发函给各区(管委会),对年度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出防治意见和要求;编制年度全市地质灾害防治方案,提交市政府印发实施。
二是科学防,打造群专结合的监测体系。将所有隐患点全部纳入群测群防体系,更新完善以乡镇村组、社区居委会干部和骨干群众为主体的群测群防网络,对新增地质灾害隐患点,及时将避险卡、明白卡发放到位,落实群测群防各级责任人。在现有布设5处自动化监测点和8处高清摄像头视频监控基础上,继续推进地灾自动监测预警,实现全市重要隐患点自动监测全覆盖。
三是规范管,做好地质灾害基础防范工作。根据隐患点调查结果,逐点划定危险区、规范设立明显警示牌、制定应急预案、逐点落实防灾责任单位、责任人、监测人,按时发放两卡,将地灾各项防范措施落到实处。督促各县区局建立并严格执行汛期值班、巡查检查、灾情速报、领导分片包干等各项制度,一旦出现地质灾害险情灾情和极端天气情况,及时启动应急响应,第一时间派员赶赴现场,配合地方政府做好抢险救灾工作。
四是加快治,有序推进地质灾害隐患治理工作。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坚持“搬迁避让为主、工程治理为辅、监测预警为补”的原则,对受威胁居民能搬迁安置的尽快搬迁,确有困难无法搬迁的,按照轻重缓急、先易后难,对直接威胁大、治理难度小的地灾隐患点优先安排治理,从根本上彻底消除隐患。 [2019-5-23 9:35:00]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