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耕地
“耕地”指主要用于种植小麦、水稻、玉米、蔬菜等农作物并经常进行耕耘的土地。主要包括水田、旱地、水浇地等。
我国人均耕地数量少、质量差,耕地后备资源不足,这一国情决定了耕地保护始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18亿亩耕地红线
耕地红线,是指经常进行耕种的土地面积的最低值。
18亿亩耕地红线是2006年根据国家统计局和农业农村部的研究,经科学计算出来的,从提出到今年已经走过了16个年头,是保持我国粮食安全稳定的耕地总数。
三、永久基本农田
基本农田是指中国按照一定时期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不得占用的耕地。
永久基本农田即对基本农田实行永久性保护, 加上“永久”两字,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的高度重视,体现的是严格保护的态度。
四、耕地“非农化”和“非粮化”
非农化:指在耕地上从事非农业活动。如违规占用耕地绿化造林、挖湖造景等。
非粮化:指农民将耕地用于非粮食作物种植。如耕地转为林地、园地等其他类型农用地。
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牢牢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让宝贵的耕地资源成为我国永续发展的坚固基石。
五、耕地占补平衡
《土地管理法》规定的国家实行占用耕地补偿制度指出,非农建设经批准占用耕地要按照“占多少,补多少”的原则,补充数量和质量相当的耕地。
耕地占补平衡是占用耕地的单位和个人的法定义务。
六、田长制
田长制是指以行政村为耕地保护网格单元,将耕地保护任务逐级落实到责任人、责任地块,逐级设置田长,实行网络化、全覆盖的耕地保护监管机制,实现地有人种、田有人管、责有人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