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地质灾害现状
截至目前,金坛区发育的主要地质灾害类型有崩塌、滑坡、地面塌陷及特殊类岩土(软土、砂土、膨胀土),其中崩塌、滑坡灾害主要分布于旅游业较为发达的薛埠镇,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当地的旅游产业,并影响到地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保护地质环境资源、防治地质灾害已成为一项重要紧迫任务。
(一)崩塌、滑坡
在西部丘陵区,由于露采矿山开采及切坡建房、修路等工程活动较多,形成了大量的不稳定边坡,在震动、降雨等因素的作用下,导致崩塌、滑坡灾害时有发生。据调查,截至目前,金坛区已发现的主要崩塌、滑坡灾害点共15处,其中滑坡8处,滑坡隐患3处,崩塌隐患1处,崩塌、滑坡隐患3处。除一处崩塌、滑坡隐患位于儒林镇,其余皆分布于薛埠镇。崩塌、滑坡灾害点两处是由于切坡建房、修路工程等引发,其余皆因露天采石或开采粘土矿形成。
由于崩塌、滑坡灾害突发性强,距离民房、道路等建(构)筑物和矿山作业人员、设备较近,一旦发生,将直接影响到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危害严重。
(二)地面塌陷
地面塌陷是指自然或人为动力造成地表浅部岩土向下陷落的现象,金坛区存在的地面塌陷灾害以采空区地面塌陷为主,历史上曾发生1起,位于儒林镇小圩村,为原儒林煤矿地下采煤导致的地面塌陷,该矿已停采多年,近年未出现新的塌陷,原有塌陷也无明显变形迹象,处于基本稳定状态;另外位于直溪镇西部、薛埠镇东北部的金坛盐矿由于钻井水溶法开采,形成地下溶腔(采空区),也可能存在地面塌陷的隐患。
地面塌陷突发性强、破坏大,一旦发生危害也较为严重,对人民生命财产构成直接威胁。
(三)特殊类岩土(软土、砂土、膨胀土)
1、软土
金坛区软土主要分布于直溪~指前一线,岩性以淤泥质粉质粘土及淤泥质粉土为主,多呈软塑或流塑状,埋藏深度较浅,厚度一般小于5m,分布情况见附图2。
软土具备含水量高、孔隙比大、压缩性高、强度低的特性,其工程地质条件较差,且其多分布于人口集中、经济较发达的城镇周边,建设强度较大,在工程建设中,易产生不均匀沉降、基坑壁坍塌等灾害问题,工程建设中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2、砂土
20m以浅的全新统饱和砂性土主要分布于直溪~指前一线的冲积平原区,岩性以粉土、粉砂、细砂为主,多呈稍密状,结构松散,欠固结,埋深约3~6m,厚度一般5m左右。
由于全新统砂性土层沉积时代新、压密程度低,且砂土分布区的潜水位埋深较浅,在地震和动荷载强烈作用下,砂性土易产生液化,在开挖时,易引发涌水、流砂及基坑壁坍塌等灾害问题,影响施工和工程本身安全。
3、膨胀土
金坛区具膨胀性的土层主要有下蜀组粘土、膨润土和凹凸棒石粘土三类。下蜀组粘土主要广泛分布于西部的山前岗地区;膨润土主要分布于薛埠镇,赋存于阜宁群上段玄武质火山喷发(溢)~堆积(沉积)岩层中,多呈层状、似层状、透镜体状产出,厚度一般大于60m;凹凸棒石粘土主要分布于薛埠镇花山东北1.1km左右,赋存于阜宁群上段玄武质火山喷发(溢)~堆积(沉积)岩层上部,似层状产出,产状平缓,分布面积约0.7km2。
金坛区西部分布的下蜀组粘土、膨润土、凹凸棒石粘土均有不同程度的膨胀特性,具备胀缩性、裂隙性、结构性及超固结性等特性,其工程地质性能不稳定、强度变化大,开挖坡体遇雨易产生边坡失稳的问题。
二、地质灾害发展趋势预测
地质灾害发展趋势,取决于影响地质灾害变化的自然地质环境变化、气候变化趋势、人类活动强度和方式的变化。从目前情况来看,在规划期内,金坛区自然地质环境发生显著变化的可能性极小,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将是今后地质灾害发展趋势的决定性因素。
随着金坛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镇建设、旅游开发、交通工程建设项目持续增加、矿产资源的开发,地质环境遭受影响程度加大,由此引发的崩塌、滑坡及特殊类岩土灾害将会呈加剧之势;结合金坛区城市总体规划、矿产资源总体规划等相关规划情况,地质灾害发育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目前金坛区仍有较多的崩塌、滑坡灾害隐患,多为露天采矿活动及人工切坡形成,在采露天矿山大多存在崩塌、滑坡灾害隐患,处在不稳定状态中,其中多数露采石灰岩矿山基本开采至矿体地质边界,遇强降雨易引发或加剧滑坡灾害;另外拟治理、个别已治理关闭矿山亦存在发生崩塌、滑坡灾害可能。
2、随着金坛区西部旅游业的开发和未来交通工程的建设,人工切坡工程将增加,若切坡不当,在外界强降雨等因素作用下,易产生新的崩塌、滑坡灾害。
3、由于金坛盐矿开采活动的持续增强,采盐形成的溶腔(采空区)总面积将不断增加,地面塌陷发生的可能性加大。
4、随着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地下空间的开发力度也在加强,所引发的特殊类岩土灾害可能性增大。